中国文化产业网>

第五届

[第5届]愿文博会成为文化产业的“广交会”

2017-03-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为期4天的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5月18日圆满落幕。截至5月18日下午2点, 本届深圳文博会的成交额已经达到877.62亿元,比上届总成交额增加了175.3亿元。

数字说明,尽管处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本届深圳文博会仍然呈现出人气旺、亮点多、规模大、效益好等逆势而上的态势。这也进一步证明,深圳文博会已成为展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平台。

作为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国际化色彩最为浓厚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在文化部等部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以及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下,深圳文博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它不仅见证了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历程,也为今后5年乃至更长的时间确立了一个新的坐标。从这个角度看,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为我们进一步回溯和前瞻、观照与思考深圳文博会本身的发展趋向和价值提供了一个新的时间节点。

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热情和冲动

谈及深圳文博会,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以深圳文博会为发端,在一波接一波各种类型的文化展会的推动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而这种发展势头也不再局限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

在本届文博会上,河北、黑龙江、山西、陕西、广西等省份都推出了特装展区。在这些特装展区,民族文化成为西部省份宣传推广的主打内容。据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军民介绍,陕西本次推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64个,金额达160亿余元。展示推介的既有文物博览、网络动漫等新产品、新项目,也有极具开发潜力的皮影、马勺脸谱、剪纸、泥塑、秦腔、仿唐乐舞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

此外,本届深圳文博会的高科技型文化产业项目和产业带动型大项目的成交情况,充分反映出“文化+科技”的产业模式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向。据主办方介绍,本届文博会上,高科技型文化产业的成交额已经达到249.6亿元,占总成交额的28.44%。投资规模超亿元的项目有102个,仅深圳华强数码电影有限公司与株洲市签订的文化科技产业园项目就高达50亿元。对此,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表示,深圳的第一大支柱产业高科技和第四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正在加速融合,其产生的效益越来越大,这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加更加强劲的科技力量支撑。

本届文博会不同于以往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台湾首次正式组团参展,从而使文博会的港澳台文化合作平台功能进一步增强。由台北世贸中心牵头组织设立的“台湾文化精品馆”,展出面积达到1476平方米。展出内容包括工艺精品、软件设计、动漫创作、图书出版及旅游文化等众多领域。

但是,纵观本届文博会,在个别展区似乎存在着一种产业发展政绩化、泡沫化的倾向,超豪华的特装展区缺乏相应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项目支撑。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认为,这既有展会本身的原因,更是各地文化产业“虚热”问题的一种表征,从而形成了展会的华丽繁荣与区域文化产业原创力不足的鲜明对比。从某种角度上看,深圳文博会的“博览”和“交易”还不均衡,“博览”平台的背后还缺乏强大的项目“交易”来支撑。事实上,这也是整个中国文化产业界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深圳视角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其先天所具有的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气质和精神,使得首个国家级、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落户深圳有着内在逻辑和必然性。于是,以深圳文博会为平台,深圳的文化产业风生水起,波澜壮阔。

我们看到,就在首届深圳文博会举办后不久,2005年,深圳市委和市政府就把文化产业列为继高科技、金融、物流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据了解,这也是国内最早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此后,在文博会的助推下,深圳的文化产业驶入了快车道,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由文博会前的不到3%,跃迁到2008年的7%。据深圳文产办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深圳已有四五十个文化产业园区,与此同时,一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企业正在茁壮成长。在展区内,记者看到,来自深圳本地的文化企业诸如华强文化科技、A8音乐、腾讯等,通过特色鲜明的展陈设计,在展示企业自信与实力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出深圳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正在日益增强。

作为会展经济的一个重要平台,深圳文博会对本地经济的拉动作用虽乏统计数据,但其门票收入和特装展区使用的装饰材料和人工等带来的经济拉动效果是不言自明的。

从第一届深圳文博会的大芬村、南山区两个分会场到本届的30个分会场,经过5年的发展,深圳文化产业呈现出全覆盖、全区域的发展景象。不断攀升的参观人次,更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深圳文化建设的触角更加接近老百姓。根据统计,参观本届文博会各项活动的观众已经达351.75万人次,比上届的观众总数增加83万人次 。其中,专业观众36.83万人次,境外专业观众7.46万人次。

深圳书城中心城是文博会的一个分会场。5月15日晚,在书城内一楼的一个房间里,记者看到,在标有“深圳晚八点,阅读创意——第五届文博会专场活动”字样的背板下,一位来自云南名叫雷平阳的诗人正在进行着名为“书人书事,回归大自然的文学”演讲,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有40多人在认真听讲。听完演讲后,记者在二层楼梯一个闲置的通道上还看到,十几位当地市民包括带着文博会胸牌的人,在推销着自己创作和制作的文化饰品或文化产品。这是该书城为倡导“有创意就有回报”的生活理念而开设的“创意市集”。一位年轻人对记者说,在这儿,一个晚上挣的钱远远不止100元。而在坐满了观众的二楼阶梯剧场,民间艺人正在表演皮影戏。

把创意市集、阶梯剧场、讲座与文博会主展馆内涌动的人流联系在一起,自然得出一个结论:会展经济的衍生作用和辐射效应,不仅使文博会成为深圳市一个地标性的文化符号,更极大带动了老百姓参与文化的热情,而且,作为深圳市整个文化建设的一个引擎,推动着深圳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吸纳百川的气度构建着一个移民城市新的文化形态——深圳的文化不再居于庙堂之高,而是正在走向民间、社区。

5年5届,对于一个展会而言,还是“小字辈”。不过,对于同样年轻的中国文化产业而言,创办自2004年的深圳文博会,绝对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可以说,深圳文博会见证了中国文化产业成长、壮大的轨迹。

这是因为,对于一个产业而言,一个权威性展会对其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循此观察,5年间,我们看到了深圳文博会的“成长”:规模越来越大,客流量越来越多,交易平台效应越来越突出。更令人兴奋的是,深圳文博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5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把深圳文博会作为必须参加的行业内盛会,通过深圳文博会,他们或者找到了来自国外的客户,或者获得了相当数量的订单,或者与同行交流信息。这些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成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不仅是深圳文博会“逢5”的整数之年,另一个观察其作用的角度来自于尚未见底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这场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文化产业的作用屡被提及。此种背景下,深圳文博会的作用更为人们所关注。值得欣慰的是,第五届深圳文博会用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做出了高调回应,摆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应有的姿态。

不由得想起另一个在广东举办的展会——已有50年历史的广交会。5年之际,站在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上,我们衷心地希望深圳文博会能成为文化产业的“广交会”,5年、10年,乃至50年地办下去。(记者 崔成泉)